6
6.1.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与研究、设计部门共同关注循环冷却水处理工作,加强水质处理的研究与实践。循环冷却水处理涉及多种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既有化学(水化学、电化学、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等),又有物理学、水微生物学,虽然对此理论研究很多,但仍未达到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的程度。因此,循环冷却水处理仍处在实验科学的阶段,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章所规定的数据,仅供设计阶段确定方案、选择设备、设置管道使用,运行时应加强监测,进一步摸索规律,确定运行数据。
关于换热设备的规定是根据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药剂种类(包括聚磷酸盐、磷酸盐、聚丙烯酸盐、聚马来酸等)的性能及其复合配方,参照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一些工厂在生产运行中易于出现故障的换热器的工况条件而提出的。
对于水流经壳程换热器流速低于
对于管程换热器,水侧结垢与腐蚀问题实际是沉积与剥离问题,水流速大于
污垢热阻值为
关于腐蚀速率:随着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进步,结合目前石化企业现状,本规范规定:碳钢设备应小于或等于
污垢热阻、腐蚀速率是换热器设计的重要参数,是换热器对循环冷却水水质的要求,也是对阻垢、
6.1.
表
项目 | 单位 | 要求或使用条件 |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许用值 |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水质标准》SH 3099许用值 |
浊度 | NTU |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 | ≤20 | ≤10 |
换热设备为板式、翘片管式、螺旋板式 | ≤10 | |||
pH | — | — | 6.8~9.5 | 6~9.5 |
钙硬度+甲基橙碱度 | mg/L | 碳酸钙稳定指数RSI≥3.3 | ≤1100 | ≤1000 |
水侧壁温大于70℃ | 钙硬度小于200mg/L | |||
总铁Fe | mg/L | — | ≤1.0 | ≤0.5 |
Cu2+ | mg/L | — | ≤0.1 | |
Cl- | mg/L | 碳钢、不锈钢换热设备、水走管程 | ≤1000 | ≤1000 |
不锈钢壳程换热设备、水走壳程; 水侧壁温小于或等于70℃; 冷却水出水温度小于45℃ | ≤700 | ≤700 | ||
SO42++Cl- | mg/L | — | ≤2500 | ≤1500 |
硅酸(以SiO2计) | mg/L | — | ≤175 | |
Mg2+×SiO2 (Mg2+以CaCO3计) | mg/L | pH≤8.5 | ≤50000 | ≤15000 |
游离氯 | mg/L | 循环回水总管处 | 0.2~1.0 | 0.5~1.0 |
NH3-N | mg/L | — | ≤10 | |
石油类 | mg/L | 非炼油企业 | ≤5 | ≤5 |
炼油企业 | ≤10 | ≤10 | ||
CODCr | mg/L | — | ≤100 | — |
所以《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更能反映循环水水质处理技术的发展水平。如提出了针对
6.1.
多年来石油化工企业对污水再生回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再生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是一项新兴的水处理技术,时间短、技术尚不成熟,仍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表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水质指标 |
1 | pH值 | mg/L | 6.5~9.0 |
2 | CODCr | mg/L | ≤60.0 |
3 | BOD5 | mg/L | ≤10.0 |
4 | 氨氮 | mg/L | ≤10.0 |
5 | 悬浮物 | mg/L | ≤30.0 |
6 | 浊度 | NTU | ≤10.0 |
7 | 硫化物 | mg/L | ≤0.1 |
8 | 油含量 | mg/L | ≤2.0 |
9 | 挥发酚 | mg/L | ≤0.5 |
10 | 钙硬度 | mg/L | 50.0~300.0 |
11 | 总碱度 | mg/L | 50.0~300.0 |
12 | 氯离子 | mg/L | ≤200.0 |
13 | 硫酸根离子 | mg/L | ≤300.0 |
14 | 总铁 | mg/L | ≤0.5 |
15 | 电导率 | μS/cm | ≤1200.0 |
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是节水的重要措施,在浓缩倍数
浓缩倍数N 计算项目 | 1.5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10.00 |
排污水量占循环冷却水量的百分比(%) | 3.20 | 1.60 | 0.80 | 0.53 | 0.40 | 0.32 | 0.27 | 0.18 |
补充水量占循环冷却水量的百分比(%) | 4.80 | 3.20 | 2.40 | 2.13 | 2.00 | 1.92 | 1.87 | 1.78 |
将浓缩倍数从2倍提高到
6.1.
6.1.
6.1.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