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2.2
水传给空气的总热量为M,以水面饱和空气层的焓
由于塔的填料形状一般较复杂,其表面面积不易精确计算。所以,常用填料体积V代替其面积,则上式变为:
式(2)变化成 式,对其积分可得:
式中:dF——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m2);
βxv——以焓差为动力的容积散质系数;
βx——以焓差为动力的散质系数;
Q——水量(kg/h)。
此式即为由麦克尔方程演变来的冷却任务关系表达式。
麦克尔在推导热力计算公式时做了一些假设和近似处理:
1)将热交换过程中水量近似地看做不变,忽略了蒸发水量,此“近似”在蒸发量最大的炎热季节(气温按40℃、温差按10℃计),会有1.6%的水量误差(Qe=KtQ=0.0016×10×Q);
2)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为简化将式 约等于式
。关于刘易斯系数值的争论很多,刘易斯本人认为
综合以上
4
式中:A——填料的试验常数;
t0——测试(试验)时进水温
t1——实际进水温度(℃
对横流塔填料可采用水科院冷却水所的试验结果进行修正:
式中:g——重量风速,103kg/(m2·
q——淋水密度,103kg/(m2·
4.2.
式中:CD——框架柱形状系数,方柱取
FD——进风口进风断面上柱的面积;
F1——进风口面积;
F——淋水填料区的面积;
υ1——进风口处气流流速;
υ0
图1 不同填料时塔的总阻力系数
冷却塔内空气阻力计算中被多数文献(包括现行的一些国家标准
在下部雨区,新鲜空气从进风口水平进入这个区域,并转弯向上与水滴逆行后进入淋水填料。在这个运行过程中,水滴对气流应该产生水平阻力和垂直阻力。由于冷却塔内其他构件均可通过几何相似模拟代替,只有雨区是无法模拟的,因此这个阻力究竟有多大,如何求雨区阻力,一直是国内外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表1 部分冷却塔的实测结果
序号 | 测试项目名称 | 测试单位 | 水量Q(m3/h) | 风量G | 风机下阻力P(静压,Pa) | 工况编号 |
1 | 安庆化肥厂引进 | 化工部第三院 | 3854 | 147.4 | 152.81 | 工况1 |
0 | 210.1 | 106.6 | 工况2 | |||
2 | 北京乙烯工程 | 水科院冷却水所 | 3020 | 253.67 | 143.5 | 工况1 |
3510 | 256.67 | 147.5 | 工况2 | |||
4010 | 249.7 | 148.6 | 工况3 | |||
0 | 286.1 | 141.4 | 工况4 | |||
3 | 宁夏化工厂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4500 | 274 | 118.2 | 工况1 |
0 | 301 | 106.3 | 工况2 |
以表中序号2为例,工况3风机下阻力是含雨区阻力的,工况4由于水量为0,因此是不含雨区阻力的。但由于填料阻力是与淋水密度有关,而且阻力变化时风机运行的工况点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两工况不能直接求差,需分别扣除填料的阻力,并折算到同一风速下求差:
(风速为工况3的风速2.4m/s时)。此阻力相当于全塔静压的16.5%,忽略该部分阻力显然会造成重大失误。
2)雨区对气流水平运行时阻力影响:在下部雨区,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冷却塔,首先水平运行通过水滴密集的雨区,因此气流在水平运行时受到雨区阻力称为水平阻力。赵振国在《冷却塔》一书中介绍了1984年苏联学者苏霍夫在一个1:300的自然通风塔的模型中所做的模拟试验,用插在地板上的细木杆模拟雨区,木杆的布置多少代表不同的雨区的淋水密度。显然该模拟试验只考虑了气流在雨区遇到的水平阻力,此试验结果可看做雨区的水平阻力系数ζH,试验结果与1990年国际水力研究协会发表的R.E.Gelfand等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式中:q——淋水密度[m3/(m2·h)];
h——雨区(进风口)高度(m);
L——空气水平方向流动的长度,双面进风时取塔进深的一半(m),单面进风时取塔进深的全长。
多数文献将雨区阻力水平影响的作用[(0.1+0.0025q)L]误认为是导风装置的阻力系数,此误解可能源于对全苏水利工程科学研究所对空气分配装置的阻力研究实验的翻译。由于翻译时使用的“导风装置”含义与后来冷却塔的实际导风装置不同。原文导风装置是填料下设置的有助于气流分配和转弯的装置,这样的装置在现在的冷却塔中已经见不到了。它的阻力就是气流水平运行时受到阻挡的阻力,与苏霍夫模拟试验细木杆对气流的阻挡作用相近,仍可理解为雨区水平影响的阻力。从文中给出的长度就是冷却塔的进深,也可以看出它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导风装置。如按照现在意义的导风装置阻力去理解:公式中导风装置长度(L)越长阻力越大,导风装置长度(L)越短阻力越小,当L为0时阻力为0,也就是说没有导风装置时阻力最小,那又何必加设导风装置呢?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应对此误解予以纠正,并正确认识雨区阻力的影响。
3)雨区对气流垂直运行时阻力影响:赵振国在《冷却塔》一书中还介绍了英国学者R.F.Rish在英国中央电力研究所的试验设备上做了垂直淋下的水滴对逆向运行的气流阻力的试验,给出的雨区阻力ζ=0.525(Hf+h)(λ)-1.32(Hf为填料高度,λ为空气与水的质量比,h是雨区高度),可认为是雨区对气流垂直方向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填料内的雨区阻力。填料性能测试报告给出的阻力计算式均已包含了填料本身的雨区阻力,可令Hf=0,由于填料性能测试报告中还包括下部雨区部分高度的阻力(填料测试装置的雨区高度),因此对上式稍作调整,填料下雨区对气流垂直影响简化为下式:
式中:hy——填料测试装置的雨区高度(m)。
4)雨区阻力系数:雨区阻力系数应该是气流在雨区遇到的水平向阻力系数与垂直向阻力系数的和,即 ζ=ζH+ζV:
5)验证分析:仍以表1中序号2的工况3为例,风量为249.7×104m3/h,水量为4010m3/h,q=13.875m3/m2·h,L=8.5m,h=4.25m,hy取1.75m, 代入式(9):ζ2=8.183;V=2.4m/s;P=8.183×1.1
=25.92Pa。
采用公式(9)计算的雨区阻力25.92Pa与实测雨区阻力24.5Pa相差1.4Pa,即5%的误差,说明公式(9)是可以采用的。
采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冷却塔的空气动力计算的方法是以假定风量分别代入冷却阻力特性方程(式4.2.5-5)与风机特性方程(由风机特性曲线拟合方程或风机厂提供的特性方程),比较冷却塔总阻力与风机全压,差值足够小(满足精度要求)时的风量为工作风量;计算精度要求不高时也可用图解法,求以风量为横坐标、冷却塔总阻力(风机全压)为纵坐标的冷却阻力特性曲线与风机全压性能曲线的交点,交点处的风量即为工作风量。
4.2.6 冷却塔的热力计算是通过解冷却塔的冷却任务的热力特性方程与冷却塔淋水填料散热的热力特性方程的联立方程组,求解计算冷却塔的工作气水比:
工作气水比的确定:联立方程组求解宜编制计算机程序试算,以假定气水比分别代入方程组,对计算出的冷却任务的热力特性冷却数与淋水填料散热的热力特性的冷却数进行比较,两种冷却数的差值控制在0.01~0.001即可认为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解,此时的气水比值即为所求的设计工作气水比λ。上述计算应采用经过省部级或国家级认可的、成熟可靠的计算机运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