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塔体结构与部件设计

431  石油化工企业循环水场多为大、中型冷却塔,大、中型冷却塔的框架若采用钢结构,不仅用钢量大,且易腐蚀,因此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特殊条件指工期紧迫,需预制好钢构件短时间内现场组装投用,或现场不具备混凝土现浇或养护条件等情况。

437 严寒地区与寒冷地区的划分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的规定,1月份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0℃的地区为严寒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10℃~0℃的地区为寒冷地区。

438 组合均布系数计算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冷却塔塑料部件技术条件》DL/T 742的附录R

4310 早期冷却塔的风筒都是倒截锥型,从断面上看是一条斜直线,斜线的斜度是用中心扩散角定义的,赵振国著的《冷却塔》推荐的角度是14°~18°,格拉特科夫等著的《机械通风冷却塔》推荐的角度是18°~20°,现行国家标准《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 50392-2006推荐的角度是14°,李德兴著的《冷却塔》推荐的角度是8°~16°。每个文献提出的角度均不尽相同,也未说明理论根据,但扩散角度太大会出现气流分离,扩散角再大还会出现涡流,涡流出现后能耗反而会增加,是以上文献的普遍共识。

同样的扩散角,扩散段越高出口面积越大,出口速度和动能也就应该越小,动能回收效果就应越明显,然而风筒越高所受的外界的风荷载就越大,自身的重量也会增加,稳定性也就会差,需要风筒的强度就越大,壁厚也要相应增加,成本会大于线性地增加。这就存在一个技术经济的问题了,需要综合分析确定。对于扩散筒高度取值各文献的观点几乎一致:一般推荐扩散段高度与风机直径的比为05。

实际上,目前工程中出现的很多风筒都未达到05(h为扩散筒高,D为风机直径),为了降低成本,的比值越取越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进口的一些冷却塔中, 已经低至0.25030,若此时动能回收率仍按行业习惯达到30%以上,则扩散角已超过20°。水科院冷却水所于1994年对这种被称为“回转型”风筒(XF-85)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回转型风筒非但没出现气流分离,相反减小了轮毂上部的负压区40%,扩散筒的高度降低了30%,实测动能回收13Pa。“回转型”风筒的扩散角已经突破了我们传统上的认识,由于技术保密问题并未找到国外冷却塔公司的相应的理论介绍。

分析风筒气流流态的特点,风筒扩散筒内气流属旋转紊流射流,根据流体力学的理论,普通射流的最大散射角为:θ=2arctan(34a)(a为紊流系数,圆柱形管取0076),因此散射角θ可达29°,旋转射流因旋转使射流获得向四周扩散的离心力,因此旋转射流的散射角会更大。根据这一理论依据,风筒的中心扩散角起码能达到29°(普通射流)。因此本规范明确提出回转型扩散筒的中心扩散角不超过29°是可行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注意:处于旋转射流流态的气流,当03时,射流边界线会向中心收缩,见图2。由于气流在风筒扩散段的流态属旋转射流,当气流离开风筒喉部运行到高度为0.3D时,射流边界也就会回拢收缩,传统的倒截锥型风筒扩散段线型为直线,在0.3段,角度小,起到约束气流的扩散的作用。超过0.3D的高度,气流边界回拢,与风筒壁分离。扩散角越大,分离越严重,因而出现涡流。

图2 旋转射流边界

要避免h(x)03D时气流与风筒分离,风筒扩散段就应在高度超过0.3D时向中心回拢收缩。“回转型”风筒的扩散段线形应是与空气旋转射流流态协调吻合的型线——曲线线型。因此,本条还着重强调了“回转型扩散筒的最大中心扩散角不超过29°”,这里的“最大”不仅是规定了扩散角的上限,因型线为曲线,就存在最大扩散趋势段,最大扩散趋势段的扩散角度也不宜超过29°,并非平均扩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