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计算
8.2.1 管道支架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应符合公式(8.2.1-1)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p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8.2.2 管道支架基础的偏心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双向偏心受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固定管道支架基础:
式中:Mkx、Mky——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沿 x 方向及 y 方向的力矩值;
A、B——基础底边尺寸;
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k——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重标准值。
2) 其他管道支架基础:
2 单向偏心受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8.2.3 基础底面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轴心荷载作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Gk——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重标准值;
A——基础的宽度;
B——基础的长度。
2 当单向偏心荷载作用,偏心距不超过核心范围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Mk——相应予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p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pkmin——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
3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偏心距超过核心范围时(图8.2.3-1),pkmax应按下式计算:
图8.2.3-1 偏心荷载(e>A/6)作用下基底压力计算示意
式中:B——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a——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4 双向偏心受压基础,当基础底面全面积受压时(图8.2.3-2),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各点压力:
图8.2.3-2 基础底面全面积受压
5 双向偏心受压基础,当偏心距超过核心范围(图8.2.3-3),且基础底面受压区为五边形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各点应力:
图8.2.3-3 基础底面受压区为五边形
6 当偏心距超过核心范围,且基础底面受压区为四边形时[图8.2.3-4(a)、图8.2.3-4(b)],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各点应力:
图8.2.3-4 基础底面受压区为四边形
式中:Mkx、Mkv——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沿x方向及y方向的力矩值;
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k——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重标准值。
7 β、β'、ξ1、ξ2、η1、η2依据按本规范附录D取用。
8.2.4 基础底板内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向偏心基础底板内力及配筋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双向偏心基础(受压区为五边形)(图8.2.4)底板的内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1-1、M2-2——任意截面1-1、2-2处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
pkmax、pkmin、p1、p2——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基础底面角部地基反力设计值;
G——考虑荷载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土自重;
Sa、Sb——任意截面1-1、2-2至基础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
图8.2.4 双向偏心基础(受压区为五边形)
8.2.5 基础底板配筋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计算截面处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当按本规范第8.2.1条~第8.2.3条计算时,应计算地下水浮力的不利影响。
8.2.6 管道支架基础承载力验算中采用的上部结构荷载为地震作用参与的组合时,地基承载力应为调整后的地基地震承载力,地基土地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8.2.7 计算偏心距 ex、ey 时,不应计及走道及平台活荷载;当重力有利时,应按空管道计算。
8.2.8 联合基础的设计与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联合基础的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应采用上部结构的整体荷载作为合力对基础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基底压力应按本规范第8.2.3条计算;
2 四柱联合基础采用梁板式时,梁宜按简支梁计算,支座应为管道支架柱脚,荷载应为基底净反力。
8.2.9 分离式基础的设计与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分离式基础应采用各支柱的荷载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基底压力应按本规范第8.2.3条计算;
2 受拉的支柱基础应计及拉力的作用。
8.2.10 管道支架基础采用桩基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有关规定进行下列计算:
1 桩的竖向抗压、抗拔及水平承载力验算;
2 桩对基础的冲切验算、桩对基础的局部承压验算及基础的配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