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地 面

5.2.1 本条给出了地面防渗层常用的几种方案。当项目场地有充足符合要求的黏土时,为减少防渗投资,优先采用黏土防渗层;当地面有硬化要求且基层后期沉降不大时,一般采用混凝土防渗层;当基层后期沉降较大时,一般铺设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或钠基膨润土防水毯防渗层。

5.2.2 黏土防渗层上设置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如混凝土地面、砂石层,主要是防止黏土防渗层因失去水分导致干缩裂纹。

5.2.3 混凝土易受到温度变化影响而产生干缩裂缝。混凝土作为防渗层,最薄弱环节在裂缝部位,较好的解决方案是混凝土中掺入或配置一定量的抗裂材料,增大缩缝间距,减少设缝数量。

5.2.4 工业地面掺加钢纤维的目的主要是抗裂、提高整体性,掺加合成纤维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纤维体积率是纤维混凝土中纤维含量的表示方法之一,在设计参数选择时可采用。目前工程中,用于钢纤维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多数为0.25%~1.00%,用于合成纤维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多数为0.10%~0.20%。最终确定采用的纤维体积率值应经试验验证。

5.2.5 混凝土防渗层板缝可分为缩缝、胀缝。为有效地控制裂缝,设置合理的板缝间距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缩缝间距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板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骨料类型、气候条件、是否配钢筋或掺加纤维。
     在素混凝土中配置钢筋或掺加纤维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大缩缝的间距,从而减少缩缝的数量,对于提高混凝土防渗层的抗渗性能有利。根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并结合工程经验在表5.2.5中给出了各类混凝土防渗层地面的缩缝和胀缝间距。

5.2.6 地面嵌缝密封胶实为接缝密封胶应用的一种,所以其胶体接口设计同样符合接缝密封胶的设计要求,根据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Standard Guide for Use of Joint Sealant ASTM C 1193,对于接缝密封胶接口要求为:胶宽不应小于6mm,胶深不应小于6mm。因此,建议嵌缝密封胶胶深宜为6mm~10mm。另外,对于地面嵌缝接口,需要考虑可能直接接触车辆轮胎产生磨损,结合实际打胶施工的可能性,建议嵌缝胶表面应低于地面,低温嵌缝时可取2mm~3mm,高温嵌缝时不应大于2mm。

5.2.9 嵌缝密封料应具有良好的耐候性,道路用硅酮密封胶不易受到阳光、雨、雪、臭氧或极端温度的影响。大多数的有机密封胶在低温下都会硬化,而在炎热天气下则会软化。有机物在阳光下还会老化变脆并产生裂纹。
    良好接缝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防黏结背衬材料的使用。背衬材料常用闭孔膨胀聚乙烯、聚氯乙烯和弹性聚丙烯泡沫棒。背衬材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防黏结材料,防止密封胶三面被黏结,同时使密封胶层形成预期的横截面。若不使用背衬材料,将导致密封胶黏结在接缝底部,对密封胶造成过大的应力;背衬材料的另一个作用是控制密封胶层的厚度。背衬材料的直径不应小于接缝宽度的1.25倍,使它能够与接缝配合紧密,可为密封胶的整平提供更稳固的支撑,保证密封胶与接触面良好的黏结。

5.2.11 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上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层,是为了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