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干扰防护效果的评定

7.0.2、7.0.3 在管道因与干扰源敷设间距受限而处于一些复杂或剧烈干扰的情况下,要取得第7.0.1条规定的防护效果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投资,某些情况下甚至难以实现规定的目标,其原因在于各种防护措施均有其局限性。以排流保护为例,排流回路的内阻不为零,排流电流在内阻上产生的电压降造成管道上的干扰电位不能完全消除。当采用向排流接地体排流的方式时,由于排流回路内阻较大,管道上不能消除的干扰电位则更大。当干扰严重时,排流电流量较大,即使排流回路的内阻很小,也会产生很大的电压降,完全消除干扰就更加困难。所以必须采用实用的评定指标对干扰防护效果进行进一步评定。
    直流杂散电流造成的干扰腐蚀,同样服从法拉第定律:

    式中:W——金属腐蚀失重量(kg);
          K——金属的电化当量[kg/(A·h)];
          I——腐蚀电流(A);
          t——腐蚀电流作用时间(h)。
    由式(1)可知,某一金属的电化当量K为常数,金属的腐蚀量与腐蚀电流I和腐蚀电流作用时间t成正比。要抑制干扰腐蚀,减少金属腐蚀量,可通过减小腐蚀电流I与其作用时间t达到。对被干扰管道而言,腐蚀电流应为阳极区内自管道流入土壤的电流总和,对阳极区上的某一点,应为自该点流入土壤的电流。然而腐蚀电流I是不易测取的,但可用容易测取的管地电位来表征,因管地电位与腐蚀电流是服从欧姆定律的。腐蚀电流导致管地电位相对于自然电位出现正向偏移,为此只要降低管地电位相对于自然电位的正向偏移幅值和减少电位正向偏移的时间,就可以减小腐蚀电流从而达到缓解干扰的目的。因此可通过干扰防护前、后管地电位正向偏移持续时间缩短的程度和正向偏移幅值下降的程度来判断干扰防护的效果。电位正向偏移持续时间缩短的程度越大,说明干扰缓解的程度越大,干扰防护的效果越好;电位正向偏移幅值下降的程度越大,说明干扰强度下降得越多,干扰防护效果越好。将电位正向偏移幅值和持续时间两方面统一起来,可引入电位正向偏移平均的概念。设在某一测试时间段t中,电位正向偏移值的总和为,则防护前、后的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分别用式(2)和式(3)表达:

    式中:△VPS1(+),△VPS2(+)——防护前、后的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V);
          ——防护前、后的电位正向偏移值总和(V);
          t——某一测试时间段的持续时间(h)。
    如果防护前、后的测试持续时间t保持相等,则因干扰防护的作用,△VPS2(+)小于△VPS1(+)。可用下式来表示防护前、后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下降的程度:

    定义ηV为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比,表示防护前、后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下降的程度,ηv越大,干扰防护的效果越好。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比综合反映了电位正向偏移和偏移持续时间的变化,所以用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比来判定干扰防护效果是符合法拉第定律的。因此,规定采用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比作为干扰防护效果的评定指标。
    第7.0.3条还对干扰防护效果的进一步评定方法作了具体规定。应该说明的是,干扰防护效果的评定方法是按多点评定的原则制定的。所谓的多点评定原则是指评定指标是某一点的指标值,以若干个评定点的指标值来评定全线状况。通俗地说,就是“指标落实在点上,多点落实到线上”。由此可以看出,对某一段管道干扰防护效果的评定是否可靠、准确,关键在于评定点选择的是否合理和正确。虽然条文中对评定点的选择和评定点的数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最低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仍要尽可能地多选一些评定点,以提高评定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带来更大的安全性。
    近年来,国外相关技术标准也对干扰防护效果的评定作了规定。下面列出澳大利亚国家标准《Cathodic protection of metals Part 1:Pipes and cables》AS 2832.1-2004中关于受杂散电流干扰的埋地结构的保护准则,供使用者参考。
    该标准第2.2.2.6条“受动态杂散电流影响的结构”摘录如下:
     受电气化铁路电流和地电流影响的埋地结构的保护要求如下:
    1 牵引电流影响
    在要求结构根据本准则评价牵引电流的影响时,必须记录足够长时间的电位以确保包含最大程度的杂散电流影响。这个时间段包括早晚用电高峰,一般为20h。如果用数据记录仪监测电位,采样频率应至少4次/min。
    受牵引电流影响结构的保护准则根据结构极化时间的不同而异:
    1)短时间极化的结构
    涂层性能良好的结构或已证实对杂散电流的响应为快速极化和去极化的结构,应遵循以下准则:
    ①电位正于保护准则的时间不应超过测试时间的5%;
    ②电位正于保护准则+50mV(对黑色金属结构电位为—800mV)的时间不应超过测试时间的2%;
    ③电位正于保护准则+100mV(对黑色金属结构电位为—750mV)的时间不应超过测试时间的1%;
    ④电位正于保护准则+850mV(对黑色金属结构电位为0mV)的时间不应超过测试时间的0.2%。
    2)长时间极化的结构
    对于涂层性能较差的结构或对杂散电流的响应为缓慢极化和去极化的结构,其电位正于保护准则的时间不应超过测试时间的10%。
    2 地电流影响
    要求对结构进行地电流影响的测试时,必须记录通常为20h的电位。如果采用数据记录仪监测电位,其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次/min。
    受地电流影响的结构的电位正于保护准则的时间不应超过测试时间的10%。确定电位的变化幅度时,应对记录期间电离层扰动的程度进行评价。